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心理期刊

教育心理期刊范文精选

教育心理期刊

教育心理期刊范文第1篇

(一)研究数量与质量

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用“积极心理学”并含“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主题,精确查找相关文章,时间限定为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7月1日,采取全部期刊、精确匹配查寻,共搜寻到810条结果,其中硕士学位论文84篇,博士学位论文1篇。但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查找同期研究文献,可搜索到多达45170条结果。单以“积极心理学”为主题精确查找,可搜索到多达3732条结果。从研究数量上来看,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成果占比很低,需要相关研究人员继续努力。从研究质量来看,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用“积极心理学”并含“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主题,精确查找相关期刊,时间限定为2004年至2014年,选择全部期刊,可以搜索到513条结果。但如果搜寻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只有32条结果,即使再加上核心期刊,也只有107条结果。由此可见,当前研究成果中高质量研究成果并不多,研究质量亟待提高。

(二)相关概念界定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界定

乎所有研究者都认同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的观点。张孝凤、杨晓梅、陈淑萍等研究者都认同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在1998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首次提出的“积极心理学”概念,倡导心理学不应只研究人类的弱点,而应同时研究人类的美德和优势。张忠宇、蒋宗文等研究者都认为赛利格曼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正式诞生。

(三)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

梳理发现,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中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作者大都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为实践基础,论述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描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如张忠宇、蒋宗文、张爱菊、刘翠兰、陈慧君等。在定量研究的文献中,作者大都采用随机抽样法,使用问卷法和量表法收集资料,对数据统计基本采用描述性统计,极少研究者采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对调查结果采用演绎法进行量化分析,并加以概括和分析,形成研究结论。如黄伟对重庆10所大学2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

(四)研究内容梳理研究成果

可以发现,目前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许多研究者都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如蒋宗文、郭世魁认为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自杀预防教育,过于局限;偏重于心理问题矫正教育,引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忽视心理正常的学生;偏重于心理问题预防教育,造成学生误以为有病的人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造成消极暗示。陈慧君认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推行的是“问题模式”或“疾病模式”,控制学生自杀、自伤等恶性心理事件的发生,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患病比率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和主要目标。“问题模式”强化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活动的排斥,形成了“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错误认知,窄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与功能。二是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研究者大都从转换目标、改进方法、重设内容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如陈慧君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转向应从目标、内容与方法等三方面重新定位,把优势与美德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新定位,把情绪与性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新定位,把活动与体验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新定位。宋志英认为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为首要目标,以塑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重点内容,以丰富和深化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为手段,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组织系统为保障。三是研究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如张孝凤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构建原则上要凸显积极理念;在课程架构上将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的体验、积极的课程环境营造等贯穿于其中,注重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体验相结合,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欧贤才、杨晓玲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统领整个教学,增加社会心理健康内容,明确学生的中心和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形式活动化,课程设置系列化,课程教学与心理咨询实践相结合。林晓桂提出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等五方面来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缺失

通过对近十年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学者们在认识现有心理健康教育不足、探索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改造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日后相关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虽然如此,但相关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这正是探索运用积极心理学改造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内容单一,质量相对较弱

2004年之后国内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越来越多,呈现出逐年增多趋势,其中2006年之前,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刚刚兴起,国内学者研究较少,每年只有零星几篇成果。从2007年开始,研究成果开始大幅增多,其中2013年研究成果最多,达到196篇。但研究成果数量增多的同时,研究质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特别是在CSSCI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更显不足。质量不高重要原因在于现有研究思路过于单一,研究成果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思路比较单一,都遵循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反思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然后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改进和提高现有模式的对策和建议。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个人积极品质和积极体验,缺乏对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二)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

在对近10年来相关研究文献梳理后可以发现,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大都停留在理论说明层面,采用实证研究的文献非常稀少。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能否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能否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加强实证研究非常有必要,只有大量和长期的实证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国内学者中孟万金教授在倡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研究对象以中小学生为主,还没有涵盖大学生。学者们需要在实证研究方面继续努力,尤其是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研究力度,致力于开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测评软件等。

(三)缺乏对中国文化背景的考虑

教育心理期刊范文第2篇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课题“语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对上海市试验性示范性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课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问卷从“作为学生时的经验”(中小学学习阶段、大学学习阶段)、“职前培训”(具体教学策略学习、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教育实习与见习以及大学教学法教师的影响)、“在职经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新课程师资培训、专业学术活动、公开课、师徒制、阅读教育教学类专业书刊、教学反思等)三个大的方面对教师教学知识发展进行了调查。问卷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封闭性题目,总共22个项目;第二部分是开放性题目,总共4个项目。其中,“教育类专业阅读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调查问卷中,第17、24两个题目是关于教师专业阅读情况的调查。第17题是封闭性题目,参与调查的124名教师全部作答,其中,103名教师对教育教学类著作的贡献作了评价,108名教师对语文教育教学类著作的贡献作了评价,103名教师评价了教育类专业期刊的贡献,109名教师对语文教育教学类期刊作了评价。为了更为具体了解教师阅读专业书刊的情况,调查问卷的开放题第24题要求教师列出喜欢阅读的书目名称及原因,只有部分教师填写了表格,回答情况不太理想。为此,在9所样本学校中抽取了一所学校,又专门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读书情况调查。为了更进一步具体了解教师对此类书刊的看法,本研究重点访谈了5名教师:陈虹(上海中学教务主任,特级教师,文学学士,教龄30年)、余党绪(上海师大附中副校长,特级教师,文学硕士,教龄18年)、王淑英(上海格致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教龄18年)、教师A(教育硕士,中学中级,教龄6年)与教师B(文学学士,中学初级,教龄2年)。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数据与分析

本研究将教育教学类专业书刊分成两类:著作类与期刊类。每一类又分成两个层次,基本原理层次与学科专业层次。运用统计软件SPSS11.5对教师专业阅读的基本情况与评价进行处理。统计结果显示:

1.绝大多数教师(96.7%)阅读教育类专业书刊,只有极个别教师(3.3%)不阅读这类专业书刊,教师整体阅读情况较好。较好的原因是大多数教师(87.9%)都阅读语文教学类专业期刊,68.8%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类专业期刊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非常大”和“较大”的作用,只有4.6%的教师认为作用“较小”。这类期刊对教师最有实用价值,直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帮助。以2006年第12期《语文学习》为例,栏目有:“特稿”(1篇)、“论坛”(2篇)、“教学”(18篇)、“观点”(1篇)、“声音”(1篇)、“反馈”(1篇)、“课文作者”(1篇)、“读书·行走”(1篇)、“总目”(2006年总目录)、“资讯”(1篇)。大小总共27篇文章,“教学”栏目18篇文章,占全部文章数的66.7%。从全杂志的页码看,全书总共64页,“教学”栏目是从17页到56页共40页,占全部页数的62.5%,这与文章所占的比重基本一致。两个数据较为一致地反映了这一期《语文学习》有60%多的内容直接与一些教师的教学有关。“教学”栏目又细分为:“案例”(2篇)、“”、“镜头”(2篇)、“备课”(7篇)、“重读”(1篇)、“听课”(1篇)、“开卷”(1篇)、“写作”(3篇)、“语言”(1篇)。“案例”中有一篇“《读<伊索寓言>》课堂实录”,“备课”中有“《侍坐》该教给学生什么”、“《泪珠与珍珠》主题探讨”等。这种阅读取向是一种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阅读,是一种操作层面的阅读。

2.教师对四类专业书刊的平均评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语文教学类期刊(3.83)、教育学心理学类专著(2.81)、语文教育教学类专著(2.67)、教育类专业期刊(2.37)。教师的肯定性评价(选择“非常好”与“较好”的百分比之和)从大到小依次为:语文教学类期刊(68.8%)、教育学心理学类专著(34.9%)、语文教育教学类专著(29.6%)、教育类专业期刊(21.3%)。两种统计方法的结论是一致的。这说明:语文教师对直接与教学相关的语文教学专业期刊评价最高,而对其它三类专业书刊评价都比较低。从调查的情况看,教师几乎不读教育类期刊,这类期刊对一线教师专业发展作用最小。这可能与此类期刊的办刊目的、读者定位有关,多数此类期刊主要面向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理论研究者,而不是中小学一线教师。这类期刊所刊登的文章大多是理论层面的探讨,较少涉及具体的教学,而一线教师更需要与他们的教学直接相关的、具体可操作的内容。只有少部分教师已意识到教育学、心理学对教学的重要意义。有教师提出:“尤其要读一些关于教育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在他们看来,这类著作可以“补充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对反思有一定帮助。”“为教学找理论依据,为反思提供思想武器。”

3.开放性题第24题的处理结果显示:在所有教师阅读的专业书刊中,文学类阅读情况最好。有61人次填写了阅读过的文学类书名或杂志名称,占总人次的41.5%。其次是教育教学类著作或杂志,有34人次,占23.1%。第三类是报纸杂志类(不含教育教学类杂志),有25人次,占17%。辞书工具、历史、文艺理论、哲学、音乐美术、科普等6类都比较小,阅读情况不太好。文学类与教育教学类专业书刊与教师的两种知识大致相对应,“文学类”与“学科专业知识”相对应,“教育教学类”与“教学专业知识”相对应。从数据反映情况看,教师更侧重学科专业知识的发展(“教什么”),而相对较为轻视教学专业知识发展(“如何教”)。这是一种深层次观念的体现:关于“教什么”的知识比“如何教”的知识更重要。

(二)访谈的数据与分析

在随后的访谈中,主要围绕教育类纯理论专业书刊(教育学心理学著作、语文教育教学类著作、教育类专业期刊)的阅读情况而进行,访谈对象是陈虹、余党绪、王淑英、教师A、教师B。

1.教师更愿意阅读语文专业类期刊,基本不读教育类纯理论专业书刊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倾向于阅读语文专业类期刊,基本不读教育类纯理论专业书刊,且持一种否定态度。是教师的原因,还是此类书刊本身的原因?虽然有些教师的观点有失偏颇,但从另一个侧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教育类纯理论专业书刊所存在的问题。

教师之所以愿意阅读语文专业类书刊,是因为教师可从语文专业类期刊所刊登的文章中直接汲取经验,省掉了从理论到实践转化的环节。王淑英谈了她的认识,“我一个星期总要安排半天或两三个小时到学校读书馆翻翻语文教学类的杂志,比如《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读一些感悟与经验性的文章。即使读理论的文章,我也想能够从别人那里直接借鉴经验,不是从理论到经验的自我转化。”这种从经验到经验的功利性阅读,不利于教师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可能是教师难以超越“教书匠”层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理论是教师理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源头活水”。

在一线教师看来,教育类纯理论书刊的语言表达过于理性化,不够生动鲜活。余党绪提出,“有些教育理论著作的表达方式受不了,中学语文教师更愿意看的是可操作性的书,最烦理念的堆砌。总觉得那些东西既缺乏经验的启发,在理论上似乎也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看多了就会觉得自己写文章都面目可憎,语言乏味。”而一些论文过于注重自身的逻辑演绎,远离实际的教学,研究得出的结论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教师A言辞较为激烈,“教育类的期刊我根本不看,一点都没用!教育科研搞的东西虽然有头有尾,有原理有论证,最后推导出某种结论,但这些结论我们看起来没意义。”

2.高层次的专业培训活动为教师系统地专业阅读提供了平台,由此使教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接受高层次专业培训(比如骨干教师培训、攻读教育硕士、名师工作室等)时,教师能够较为系统地阅读教育教学类书刊。而这种“逼迫式”学习方式唤醒了教师专业阅读意识,改变了教师对理论的认识,加深了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在产生了理论阅读需要之后,再进行系统地教育理论阅读,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会迅速得到提升。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这种理论素养会成为教师总结、概括、提炼自身教学经验的“支架”。陈虹参加过两次重要的骨干教师培训,系统的教育理论专业阅读帮助她实现了由感性经验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986年我参加了市青年理论修班之后,开始转入系统的理论学习,专门阅读了卢家楣的《情感教学心理学》、钟启泉的《课程教学论》、曾祥芹的《文章学与语文教学》、美国戈尔曼的《情感智商》等等。1995年我被推荐参加上教院主办的“95中学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研修班”后,在语文界名师的指点下,依据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育学等理论对情感教学作了理论上的探究,提出了情感教学的三个原则性策略与十种具体操作方法。”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以中小学教师的特殊职业为背景、为中小学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为目标而设立的一种专业性质的学位。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实现了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转变。王淑英是一位教育硕士,教育理论专业阅读使她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的发展:“读教育硕士时,我读了很多教育理论方面的书,不断地有思维火花闪现。当老师讲到某种教学思想或改革探索时,我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哦!原来叶圣陶是这样说的,黎锦熙是这样做的,自己有一个寻根的感觉:语文教学的根在这里!我现在所做的其实前辈们已经这样做过了。这就引起我的反思,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另外,通过理论学习我还形成了课程的概念。没读教育硕士之前,我对课程、教改的概念非常不敏感。总感觉那不是自己的事,与教学无关。现在很敏感,对新的课程标准我会很在意:课程标准比以前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总之,学习之后,我的教学有一种源头活水的感觉,自己的教学更理性。”

3.教育类纯理论的专业阅读有助于初任教师专业发展起步

初任教师面临着一个全新的阶段,正处于所学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期”,其间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理论、实践及其关系进行“反思”,以克服对于教学实践的不适应。

基于完成这种“反思”的需要,处在真实教学实践情境中的初任教师就要对原先在大学里曾经学过的教育类理论进行重读,以解决所遇到的“现实的冲击”。调查问卷数据表明:54.5%的初任教师(1~3年)认为,阅读教育类纯理论专业书刊是他们专业发展起步的一个重要支点。初任教师B的读书情况印证了上述调查结论:“我其实野心很大,刚来时就把王荣生著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借过来,即使看不懂也翻。读了好几遍似乎有点懂,但书一合,什么都不知道,后来就很失望地还给了上海图书馆。不过还想看,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本好书。今年暑假时我在看华师大新编的一本教育心理学,这是一本专门给教师的编的书,蛮好看的。我掌握了很多的知识,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因为有了需要,看过之后我感到很满足,忽然之间对教学思路有想法了。”

三、讨论与建议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没有教师的专业阅读就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专业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教师的专业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也才具有不竭的“源头活水”。本研究将根据调查结果作进一步的讨论,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引导教师转变单纯的功利性专业阅读取向,多做涵养性的专业阅读

从作用方式的角度,可以将教师的专业阅读分成两类:功利性阅读与涵养性阅读。前者是指能够直接对教师的教学发生作用的阅读,比如学科类专业期刊的阅读。后者是指能够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加深教育理解、提高理论素养的阅读,比如教育教学类著作与期刊的阅读。涵养性阅读虽不能直接作用于教学,但能够从深层次上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思维方式,提高教师理论思维能力,引发教师反思,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并为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从调查的情况看,教师的专业阅读基本属于功利性阅读,涵养性阅读还非常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要自觉地超越“匠”的层面而进入“专家”的层面:不能仅仅停留在直接经验的简单借用或借鉴,而要用理论思维对教育教学经验或新的理论作出判断、评价。为此,教师要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教育教学类著作与期刊作长期的跟踪阅读:一方面了解教=育教学发展的前沿与动态,及时吸收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或成果,使自己的教学始终与时代同步;另一方面学习与借鉴研究者的思路、方法、思维方式,发展自身的理论思维能力。初任教师更要从中汲取理论营养,用理论的光芒照亮专业成长之路。

2.为更多的教师提供高层次培训的机会,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有效的专业阅读

调查研究与实践检验都证明,骨干教师培训、教育硕士、名师工作室等高层次专业培训方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较为有效的。这些培训方式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实行导师制,导师一般由高校的教育专家或著名的特级教师来担任,高层次的纵向引领使参与教师获得更好的发展;第二,专业阅读与研究是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师依据参与教师实际情况而“量身定制”专业阅读规划与研究问题,指导学员科学而合理地阅读与研究,对教师自觉的理论意识觉醒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参与教师范围窄、数量少,参与者一般是重点学校的骨干教师,重点学校的一般教师与初任教师、普通学校的骨干教师都很难有参与的机会,更不用说一般学校的普通教师与初任教师。

骨干教师接受高层次培训成长为优秀教师固然重要,但教师群体整体、和谐地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如何使高层次专业培训活动惠及更多的教师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教育心理期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图书馆藏书布局藏书管理布局体系增加流通率

我校新的图书馆已经建成投放使用近三个月了,图书馆从一个只有一间大教室到现在占地一千多平方米,拥有了现代化设备齐全的学生阅览区、教师阅览区、电子阅览区、密集型书架藏书室、书库以及工具书库,在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和因地制宜地布局自己学校藏书的过程中有了一点小小的认识和体会。

目前绝大多数图书馆均是按照文献类型及读者对象,分设学生书库、教师书库、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及教师资料室等,这样“二库三室”的布局模式,不分藏书新旧,不考虑图书利用率高低,使馆藏资源不能科学地分散于各科室中,针对这些现状,改变当前的布局模式,确定合理的藏书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

按照图书文献利用率的高低及新旧程度,结合服务方式,将藏书依次划分为四个区域,根据图书的流通率分为四个藏书书库的布局体系,我认为中学图书馆的藏书体系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我个人的设想是这样的:

1图书主库1

该书库实行借阅一体,服务对象是全体师生,其藏书的特征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流通率高、参考性强、近期出版的图书。

在该书库里,我们还增设了一个本校特色阅览区,鉴于我校是全省的体育、文艺特长学校,每年都为全国各著名的文艺、体育学院输送大批的优秀特长生,我们在最醒目的地方利用12组书架把近期出版的、参考性强的、时效性强的有关文艺、体育方面的专业图书开架借阅,这样就大大缩减了师生的找书时间,提高了效率,也增加了图书的利用率和流通率。

该书库我们尽量做到了藏的图书无“死书”,藏书数量保持在3万册左右。该书库要具有推荐书库的作用,所藏图书要体现和服务于中学教育教学的原则,图书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政治和品德修养方面的读物,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启迪学生知识和智力发展的读物,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中外文学名著和其它作品,艺术和美学知识普及读物等。还有做好对学生的导读工作,每一个月有新书介绍、热门书排行榜。

2图书主库2

该书库也称为“工具书库”。将教育教学必备的、常用的工具书,在该书库中设闭架书柜,便于查阅。这种“师生一体”、“借阅一体”、“书报刊一体”、“管理一体”的布局模式,体现了“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一切都是从读者方便利用的角度考虑设置的。这样的书库基本上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师生的需要,节省了师生各室奔走的时间和精力。

该书库中,还保留了2组书架典藏精美、核心图书的复本,为了保证核心图书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丢失、破损可以及时的补充,每套、每本流通快的图书,我们都将一套或一本复本典藏在不流通的工具书库中。

3典藏书库

其藏书特征是:线装古籍书、善本书、利用率较低的资料性书刊、过期失效书刊及装订成册的报纸和3年以前的期刊合订本等,这些藏书只供教师教研参考时临时在馆内查阅。

4阅览室的藏书区

在教师和学生阅览区,利用的一角增设期刊装订成册的藏书区,10组成列柜有将近三年内装订成册的精品期刊分编、加工后按照查阅功能分类上架流通,使以前一直压架的资料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四个藏书区域的图书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随着新书的补充,滞书的剔旧,以及教育教学的具体需要对各类书库进行合理的布局,更好地为师生服务,由于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大大提高了师生阅读的热情,图书馆成为每个师生每天课余时间必去的场所。

期刊与图书相比,它具有出版周期短、传递信息快、内容观点新,定期和不定期连续出版不断更新、种类多的特点。而且期刊非常适合信息社会的需求,对学校教育教学教研以及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增长知识、了解社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的主要读者就是教师和学生,最重要的工作还是掌握读者的脉搏,了解读者的心理。期刊的摆放要有针对性,不同的读者群体对期刊的需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单是文化层次,职业差别也有很大影响。阅览室分为教师阅览区和学生阅览区,能够照顾到不同阅览群体的需要。

教师阅览区:主要是提供各学科方面的参考期刊,首先了解本校各学科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体现了国家对本学科在培养规格上的统一要求,一般简要地规定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和体系结构。掌握各门学科大纲要求,就可以针对性地订阅教学参考期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地理教学》等各科期刊。教师阅览区的核心期刊:文学刊物一贯是期刊的核心,如:《十月》、《啄木鸟》、《当代》、《收获》等权威性和代表性强的期刊,《诗刊》、《散文》、《幽默与笑话》等期刊作品做为搭配,以满足各层次读者的阅读要求。生活、健康、情感、心理类的刊物也很受教师的欢迎,主要刊物有《家庭》、《家庭医生》、《心理健康》、《交际与口才》、《科技新时代》等。工作之余的娱乐减压期刊有《瑞丽风尚》、《家用汽车》、《旅游》、《时尚家具设计》、《贝太厨房》等,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而且还减轻了工作中的压力。

教育心理期刊范文第4篇

1.市场低迷,现状不容乐观

1.1办刊缺乏新理念

自从教育部下达“减负”令之后,全国教育期刊市场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教辅期刊发行量日益下降,发行量在1万册以上的约占68%,发行量10万册以上的仅占6.4%,市场十分低迷,亏损面达60%。为了走出市场低谷,目前我们的教育期刊大多功利性非常强,因为除了少数学报有固定拨款之外,大多数教育期刊都得“找米下锅”,只能干些“吹糠见米”的事,没有形成一种明确的趋向和理想的追求,没有把握好教育期刊应该“三个并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文化品味和商业品味并重)的特点。整个教育期刊界对出版规律的探索十分冷淡,而理论界对教育期刊的关注及兴趣也十分索然。从编辑层面来看,教育期刊编辑的整体素质不高,专门人才缺乏。如果单从编辑队伍的学历看,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3.9%,似乎文化素质也不低。但他们所具有的知识与所办刊物不对路,半路出家的多,缺乏办刊的经验和理论。从教育期刊本身来看,充斥市场、占据读者心灵的绝大部分是教辅类刊物,这些读物对读者的知识修养的提升固然功不可没,但理想、信念的缺失,有可能让我们失去的是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塑造。

1.2竞争的无序性

中国教育期刊至今还未走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竞争转向的过渡期。由于今天中国尚未形成强劲的期刊市场组织和管理力量,因此正在发展中的教育期刊市场,散滥现象突出,粗放型经营普遍存在,不可忽视其存在的不规范性、不成熟性和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行政垄断的介入。由于各地的教育期刊基本受地方保护,订刊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干涉。如由教育部门列出准予进入学校的书刊,这种书刊准入制是十分典型的行政垄断,这种行政垄断是由政府行政权力直接产生,或由行政权力滥用而产生的,并受到行政权力支持和保护的一种市场力量及其限制竞争的行为。行政垄断的结果是妨碍市场竞争,妨碍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

二是不平等竞争。我国教育期刊的布局是一种条块分割的“诸候割据”局面,其发展基础是各地的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这种存在的现实非常不合理,也不平等。

其三,没有规矩的竞争。全国尚没有专门的法规来规范约束教育期刊市场的竞争,即使是有些相关法律来制裁教育期刊出版竞争的无序,其执行力度也很不够,其操作也有相当难度。

1.3定位不准,内容趋同

翻开各类教育期刊,我们就会发现,刊物定位宽泛,恨不得将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囊括进去。结果内容千篇一律,栏目也大同小异,没有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基本上是不断“克隆”。许多期刊是跟风运作,见到稍微好一些具有一定市场潜力的选题就跟风,大家一哄而上,都往这方面挤。例如这几年的“素质教育”是个热点,不少期刊就把“素质教育当作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贩卖的还是题海战术那一套,让读者倒了味口。不同的教育期刊之间,往往栏目相互交叉,内容似曾相识。这种局面造成的结果是杂志杂而全,似乎人人都可读,但也人人都可不读。

1.4缺乏市场营销理念

期刊市场经营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教育期刊过去对开展市场营销普遍不太重视。

首先是市场意识不强,对决定市场运转的游戏规则不甚了解;

其次是没有以市场为核心进行重组和调整,没有按现代企业运作的要求进行配置,往往是职责不分,激励措施不明;

三是编辑没有营销意识、策划意识、宣传意识,不能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期刊的商品属性,并充分按照市场规律来生产、销售这些刊物。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时没有整体营销意识,在选题的落实中没有灌输市场因子,市场和读者的需求不能在刊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反映。刊物出版之后,编辑也好,发行人员也好,都不能迅速拿出与市场对接的宣传促销方案,不能有效地向市场推介。

四是刊物的市场针对性不强,大多是闭门造车的产物,对受众的喜恶及心理特点无法把握,没有与市场相对应的信息对接和反馈机制,因此,期刊社和编辑都无法全面而到位地从市场和读者中得到刊物的反馈信息,往往依据片面的信息想当然地编刊,这样编出来的期刊市场性非常弱。

2.精品,中国教育期刊的希望

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教育期刊的出路何在?有的人认为必须实行资金联合、技术联合、市场联合,成立一个跨地区的期刊大集团,资源共享,分工负责,统筹协调,是面对激烈市场竞争,走好市场之路,搞好市场经营的好办法。笔者认为这种意见对少数教育期刊社适合,对大多数教育期刊社来说也许还比较遥远。因为我国现阶段的期刊社的规模大小,同任何社会经济形态一样,也是一种“自然历史进程”。从总体而言,它不可能突然扩大,也不可能突然消亡,期刊杜的大小必须与现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应。我们看问题只能从中国教育期刊当前的实际出发,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期刊发展模式,否则就会脱离实际,陷入空想。期刊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我们不能不顾及中国教育期刊的实际盲目求大,不要急于过早过快的搞集团化,与其用长官意志、行政命令搞一相情愿的“拉郎配”,不如走“小而优、小而特、小而精”之路,把期刊做强,做出品牌,做出特色。要想做到“优、特、精”,必须提升教育期刊的市场意识、精品意识和经营意识。

2.1准确把握市场定位

由于教育期刊内容趋同,读者定位宽泛,以综合性刊物居多,因此,要想在1600多种期刊中脱颖而出,刊物必须办出自己的个性、特色,走出雷同,细分市场,错位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期刊的市场竞争力要注意与时俱进,研究读者的心理,满足读者的需求,不断以崭新的面貌吸引读者,因为期刊的读者存在于市场,赢得读者就赢得了市场。面对“减负”,全国许多教育期刊都认为教辅市场从此要萎缩下去,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觉。其实教辅读物的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只要考试制度存在,配合教材的教辅期刊就不可少;同时我们应注意到,素质教育的实施使教育期刊的需求的范围日益扩大,配合素质教育是教育期刊市场开发的新经济增长点,目前虽未形成规模,但购买潜力巨大,它将与教育同步发展,只要加快开发力度,很快会形成气候。

与配合应试教育的“同步训练”“练习册”“复习题”之类教辅读物不同,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教育期刊需要具有门类的广泛性和需求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教育期刊的编辑树立大教育观,面向社会办教育,开发多媒体、立体化教育产品与构建相关的产业。在电子化、网络化时代,过去流行的单一纸质期刊出版已经被打破,纸介质、光盘、网络出版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以一种立体的姿态占领市场已成必然。充分解放思想,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发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特色选题。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期刊必须突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信息化、技能化。需要内容创新,选题创新,编辑出版发行创新。以丰富的品种推动新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因为学生已习惯于用全部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课本知识,应付考试,对如何选购、阅读提高自身素质有益的刊物,缺乏经验。这就需要我们紧紧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密切配合素质教育的实施,多推出适应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积极引导,大力宣传推荐,培养广大学生创新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从而培育市场,推动教辅期刊市场的形成和繁荣。

2.2实施精品战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能创造出高质量的品牌,谁就能占领市场成为赢家。实施素质教育的精品战略,决非易事,需要紧密配合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有特色的内容,创新的思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竞争力的定价,整体的营销措施,并在成功的运作中得到读者的认可。这种精品期刊应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可读性”,其中“可读性”是形成期刊市场竞争力的躯体,“创新性”和“实用性”是构成期刊市场的灵魂。当然,我们对“创新性”“实用性”“可读性”要有一个辩证的理解,教育期刊既是配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读物,又能够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种补充,它不能代替教材,更不能与考试要点划等号,那种认为只有必考的内容才能吸引读者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只要刊物的语言优美生动,内容有趣,符合学生口味,就会对读者产生磁性,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可读性”;当然,这还只是低层次,只有达到内容的独特性、新颖性,刊物的“可读性”才真正上了档次。再说“实用性”,我们往往把对读者的学习有帮助的文章才看作是“实用”的,或者可扩大读者知识面、增长见识的文章当作是“实用”的,其实,让读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为人处事,学会和睦相处的文章同样是“实用”的。至于“创新性”,就是刊物要办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刊物要办得有特色、有个性、有亮点,在浩如烟海的期刊中,如果你不是“太阳”,那就应该是“月亮”;如果不是“月亮”,那也得是颗“星星”;如果不是“星星”,那至少应该是个“萤火虫”吧!

总之,刊物必须有亮点。刊物的创新:

一要关注热点话题,编辑应该有敏锐的嗅觉,捕捉读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审时度势,引导读者,不要板起面孔空洞说教,而是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让读者明辨是非、明白事理,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二要了解受众的心理,贴近读者,理解读者,满足读者的最新需求,向读者提供有用的、重要的知识信息,不断推出有个性、有特色的栏目,办出刊物的个性和风格。

三要培养新的作者群,办刊物当然要注意名人效应,因为名人见多识广,多是某一学科的权威,他们往往站在某一知识领域的前沿,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有分量,对读者启迪性强,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新作者,培养新作者,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只有不断扩大自己的作者队伍,刊物创新才有保障,“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2.3营销方法的多元化

在期刊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到买方市场的今天,没有哪一家期刊社不重视发行工作,特别是在宣传造势、市场开发战略、渠道开发等营销方面,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①富有创意、独辟蹊径的宣传造势大有必要,它不仅有利于促进期刊的销售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提升期刊在读者中的知名度。在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时代,最好的产品也要宣传,因为过去那种仅凭邮发就能上来可观订数的日子毕竟已成为历史。所以,在宣传推广上加大投入力度,还是非常值得的。

教育心理期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女性;期刊;阅读心理;教育引导

女性读者为什么要读女性期刊?女性期刊有何特殊之处?女性读者的阅读心理对女性期刊特殊性的形成影响到底有多大?

首先我们对女性期刊的量与质作一个粗略的统计。邮发期刊目录基本上体现了期刊的分布情况,不少邮发期刊同时也列入非邮发期刊征订目录中,所以笔者以根据2007年全国邮发期刊目录库所作的粗略统计说明其分布情况。

笔者将期刊名称中包含“妇女”二字的期刊和服饰化妆品、美容类期刊归类为“女性期刊”,将家庭生活类期刊和儿童期刊作为“准女性期刊”进行统计。2007年全国邮发期刊7827种,女性期刊130种,约占1.7%;儿童期刊286种,约占3.7%,家庭生活类期刊16种,约占0.2%。当然,女性期刊的数量倒不一定与其占有的市场份额相一致,例如家庭类期刊虽然不多,但广东的《家庭》和湖北的《知音》却是故事化报道为主的类新闻纪实期刊的代表,二刊发行量都超过百万份。

女性期刊内容的这种特点,至少反映了三个问题:第一,反映了仍然拥有社会主流话语权的男性对女性的定型化观照;第二,反映了具有传统社会性别意识的男性编辑人员对女性阅读倾向的定型化预期心理;第三,反映了女性读者自身阅读兴趣也存在着自我定型倾向。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曾经尖锐指出:“全球的通讯网络被用于广泛传播陈规定型而且贬损的妇女形象,以谋求狭隘的商业和消费主义利益。除非妇女能在通讯和大众传媒包括艺术方面的技术和决策领域,平等参与,否则对她们的报道将继续失真,对妇女实际生活的认识也将继续付之阙如。大众传媒有很大的潜力来促进妇女的地位和男女平等,它们可以打破陈规的多样且均衡的方式构画妇女与男子的形象,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大量女性期刊并没有真正全面地反映广大普通女性的实际生存状态、没有很好引导女性群体的阅读倾向。女性期刊更多地照顾和考虑了女性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层面需求和婚恋情感需求,涉及女性问题、女性成才、科技文化知识学习的内容明显偏少。

女性期刊不可能离开传媒整体形貌而孤立存在,而大量传媒资源掌握在男性手中,这些传媒对女性的定型化看法肯定会对女性期刊产生强大的影响。从与女性对应的男性世界来说,女性期刊内容的狭窄,与男性受到传统性别意识的深刻影响有关。

波伏娃曾经深刻地指出:“女性气质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出来的……女性气质是社会的产物”[4]对于中国女性而言,男性怎样认识女性、女性怎样认识自己,都受到儒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对女性的歧视,主要通过对人类性别的等级划分表现出来。在孔子的思想中,他在“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5]这句话一般成为孔子蔑视女性的铁证。在为《易经》作传时,孔子为女性划定了从属于男性的地位,他在《文言传》中这样说明坤卦:“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天成,而代有终也。”他将女性的最大作用定位在辅助君王的从属地位上,并强调女性的作用类似于载物的大地、类似于承上的臣子,女人之道属于“地道”,这种“天地君臣男女阴阳”的划分,为华夏女性制造了一个几千年的桎锢。传统观念的革故鼎新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事情,儒家女性观仍然残存在不少人的内心深处,在许多方面顽强地表现出来。女性期刊内容的大量雷同,反映了人们“希望”女性阅读这些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女性读者喜欢这些内容。而女性本身由于受了几千年社会性别意识的规定性约束,在阅读方面也形成了许多心理定势:

(1)“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爱情至上”意识导致女性从涉及时政、竞争的领域退出,退守“以情感生活为主、辅助男人”的第二线。不仅是期刊,今日传媒中频繁出现的女性形象,大都与“情”密不可分,可说是“无情不女、无女不情”。许多人也认为:爱情只是男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却是女人生活的全部,女性更多地研究如何获得男性的依恋、关爱,就是天职。时下一些女性期刊以叙述煽情故事为主旨,就是缘于此。

(2)“男主女从”的观念再加上女性天生具有的“母性驱力”,使大多数女性读者将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定位于相夫教子的位置上,有优秀的丈夫和子女成为女性的全部理想。在中国,孩子是不是人才,能否考上重点大学是个重要的标准。许多事实确实也表明:孩子能否成才关键不在父亲而在母亲,即使父亲是博士、教授,母亲如果只顾自己成天打麻

将、打工挣钱,不管孩子的教育,孩子往往连大学都考不上。就连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史的伟人们,都曾深情地回顾少年儿童时期母亲对自己人格和学习的巨大影响。由此,大部分中国女性婚后都高度重视对孩子的研究与管教,这既是中国女性的优点,也是中国女性的弱点,它使中国女性伟大而荣光,同样也使中国女性牺牲了许多亲自成才的机遇。

(3)“为美而生、为美所累”也是女性读者的阅读心理的一大特点。女性的天生丽质需要呵护、需要培养、需要观赏交流,大多数女性对美丽、性感都十分敏感。我国女性已经不再是无限制生育的机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再加上西方女性一些先进观念观念的影响、我国女性已经有了追求和保持终生美丽的客观和主观条件,美丽成为当代中国女性的一大人生主题,也是女性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的一个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制了女性的成才。但女性对美丽的狂热追逐,对女性期刊显然是一个强有力的刺激和鼓励。

(4)“同性交往”的人际交往需求,使大多数女性十分关注同性姐妹的生活、婚恋和家庭,这为女性期刊集中篇幅描述女性故事、单纯以女性读者为对象奠定了基础。女性从少儿时期就在家长(特别是母亲)那儿知道男女有别,女孩子有许多生理秘密,男孩可以给女孩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使大多数女孩在异性和复杂社会面前变得十分敏感和细心,因此大多数女孩子从小就有只与同性交往的倾向。女性期刊顺应了这种倾向,让众多女性人物和女性故事在刊物上扎堆,从而培养了女性读者群体对女性期刊的忠诚度。

(5)“媒介崇拜与明星(名人)崇拜”也是女性读者的显著心理倾向,因为太注重安全和防范,很多女性接触外界和复杂社会偏少,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她们需要大量阅读女性故事和社会人生故事,寻找自己心中的楷模、人生导师和知音,这就很容易地倾向于崇拜传媒和崇拜名人、明星。为虚构情节的影视剧落泪的大多数是女性(成年女性也不例外),何况女性期刊中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呢?犹如男孩子从小易崇拜英雄、武将、武侠一样,女孩子也很容易崇拜影星、歌星、名模、名媛,这种崇拜实际上也是女性读者实现其潜在愿望的一种渠道,在对明星的崇拜中,女性读者可以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提升自己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